图们要闻

首页>政务>图们要闻
2025-09-02 14:58 来源 : 
打印 | 字号: |

赓续英烈志 守护山河安

 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奉天的城门,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,那是整整14载血与泪的讴歌,自中国人民彻底摆脱帝国主义殖民压迫、取得民族独立解放以来,已经过去了80个年头,岁月无情流逝,带走了硝烟尘土痕迹,但抹不去风雨如晦的坎坷历史,更抹不去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。

 

  在图们市凉水镇龙虎村,矗立着一块纪念碑,碑上记载着15名烈士的名字:金竹松、金万松、金凤万、金成万、金正吉、韩昌玉、韩昌善、韩昌洙、申凤玉、李应律、丁洪吉、梁允鹤、梁昌林、梁仁赫,还有一位现已无法查证出名字的无名烈士。这座纪念碑,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成为当地凉水边境派出所民警代代坚守的精神坐标。

  “我听带我的师父说,很久之前松洞沟西侧这边被叫作芦大佛沟,沟里有一座被烈火烧毁后留下的房基,就是十五烈士殉难的遗址,后来大家为了纪念他们,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。”凉水所的民警张博怀念地说道。“我刚到凉水所的时候才20出头,我师父第一站就是带着我到这里看一看这座碑,讲一讲当年抗战的故事。”这也是凉水所的老传统了。每当有新民警入职,第一课便是来到纪念碑前,在苍松翠柏间聆听烈士事迹,让红色基因从入职之初便融入血脉。

  1935年2月的一个夜晚,凉水泉子伪警察署接到举报称南大洞、水南村有多名反日会会员。得到密报的警察头目想了一条毒计,让几个便衣伪装成反日会会员,分别到这两个地方散发“反日传单”举行游行集会,借此引出暗中活动的反日分子。这些人嘴里喊着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的口号,可背地里却暗暗记住周围的先进分子的样貌特征和名字。就这样,村里的15名反日会成员被抓捕后押到村里进行所谓的“公审”,敌人用尽各种残忍的刑讯手段,逼迫着他们说出村子里反日会的成员名单。可他们硬是扛下了种种酷刑,一个字也未曾吐露。最后,敌人看什么都问不出来,就将他们拖进了一所空房子,并将所有的门窗紧紧钉死,威胁要活活烧死他们,然而回应敌人的是15名壮士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”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的洪亮呐喊,无计可施的敌人恼羞成怒地点着了房子,最终15名义士慷慨就义,其中,最小的烈士年仅16岁。村民们为他们安葬时发现烧在一起的遗体已经分不清谁是谁,只能怀着悲愤的心情把他们的尸骨掩埋在一起。

 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,党和人民为了缅怀献身的15位烈士,在他们的殉难地竖起了这块“凉水泉子十五烈士纪念碑”。巧合的是,距离纪念碑不远的位置就是断桥,当年日军被红军追打得节节败退时就从这里逃走,想必烈士们看到侵略者们仓皇而逃的身影也会感到欣慰与释然——他们以生命反抗侵略、守护家国的初心终得回响,用热血点燃的抗争之火,最终驱散了黑暗,换来了侵略者的溃败。他们为之奋斗的“不再受辱、家国安宁”的愿景已然实现,后辈正循着他们的足迹,继续守护着这片他们曾用生命捍卫的土地。

  这处纪念碑,也是凉水边境派出所民警每日巡逻的必经之地。“每次经过,我们都会在碑前驻足默哀——实在难以想象,烈火焚身是何等剧痛。多看看他们、多陪一会儿,总觉得他们就不会孤单;而他们的精神,也一直陪着我们守护这片土地。”张博的话语朴实而真挚。

  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边境的每一寸土地,也在与烈士的“隔空对话”中,一次次坚定守护家国的初心。

  遇到前来缅怀的游客,民警们还会主动停下脚步,化身志愿讲解员,将15位反日会烈士的事迹缓缓道来。“先辈们以热血为墨、以生命为炬,在烈火中坚守信仰、宁死不屈,用‘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’的气节,把反抗侵略的火种刻进了历史丰碑。他们的故事,绝不能被遗忘。”话语里,满是对英烈的崇敬与传承的决心。

  如今,山河无恙,国泰民安,但英烈精神从未远去。从烈火中的慷慨就义,到边境上的默默坚守,变的是时代场景,不变的是“护我家国、守我山河”的精神内核。在祖国的边境线上,一代代移民警察踏着先烈的足迹,传承着那份“为国为民、舍生取义”的初心。他们顶风雪、战酷暑,守国门、巡边境,以行动续写着15位烈士用生命捍卫的信仰——他们是英烈精神的传承者,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,更是人民幸福的捍卫者,让英雄的旗帜在祖国边境线上永远高高飘扬!

 

 

  初审:奚宇 复审:孙乙末 终审:姜松林

相关链接